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保健养生

中医、保健养生、动漫、图像、影视软件等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痞满方80首辑要  

2016-05-10 13:31:20|  分类: 中药方剂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痞满方80首辑要
1.二香养胃丸(《杨氏家藏方》卷六)
【药物组成】丁香7.5g,木香7.5g,陈橘皮(去白)、益智仁、缩砂仁、甘草、肉桂(去粗皮)、槟榔、肉豆蔻(面裹,煨熟)各15g,青橘皮(去白)12g,干姜(炮)9g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每30g作10丸。
【用法】每次l~2丸,食前细嚼,热汤送服。
【功能】温脾和胃,行气消滞。
【主治】心下痞闷,不思饮食,呕吐痰逆,噫气吞酸,口苦无味。
2.丁皮丸(《御药院方》卷三)
【药物组成】丁香皮、陈橘皮(去白)、京三棱(煨,切)、槟榔各30g,青木香7.5g,麝香(另研)60g,蓬莪术(煨,切)15g。
【制法】上药捣罗为粗末,微炒,再捣为细末。水煮面糊和丸,如绿豆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7~10丸,温生姜汤送服;若胸膈满闷,用橘皮汤送服7丸,渐加至60-80丸,不拘时候。
【功能】理气宽胸,消滞进食。
【主治】胸膈满闷,食欲不振。
3.丁沉丸(《杨氏家藏方》卷五)
【药物组成】丁香60g,沉香30g,人参15g,肉豆蔻10枚(面裹煨熟)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用甘草300g,捶碎,入水1L,揉尽去滓,熬成膏子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30丸,生姜汤送服,不拘时候。
【功能】温中益气,降逆止呕。
【主治】胸膈痞闷,呕逆恶心,腹胁胀满。
4.丁沉煎丸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三绍兴续添方)
【药物组成】丁香360g,沉香60g,木香4.5g,丁香皮30g,白豆蔻仁285g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另用甘草熬膏子为丸。每30g分作250丸。
【用法】每次l粒,含化,空心时服。
【功能】行气辟秽。
【主治】心胸痞闷,噎醋吞酸,两胁刺痛,腹中坚满,口苦无味。
5.丁香汤(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七)
【药物组成】丁香、藿香叶、附子(炮裂,去皮、脐)、各7.5g,干姜(炮)4g。
【制法】上锉碎。用水650ml,煎取300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徐徐温服。
【功能】温胃健脾。
【主治】胸膈虚满。
6.丁香附子散(《宣明论方》卷十二)
【药物组成】附子30g,母丁香49个,生姜250g(取自然汁125ml)。
【制法】上药附子钻孔49个,以丁香填孔内,将生姜汁用文武火熬尽;又用大萝卜1个,取一穴子,入附子又填内,将萝卜盖之,又用文武桑柴火烧香熟为度。取出,切附子作片子,焙干,捣为细末。
【用法】每次3g,用米汤150ml调服,一日三次。
【主治】胸膈痞闷,吐逆不止。
7.八味平胃散(《易简方》)
【药物组成】厚朴105g,苍术165g,橘红105g,甘草30g,缩砂、香附子、茯苓、丁香各90g。
【制法】上为粗末。每次12g,用水230ml,加生姜5片,大枣1个,煎至140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食前服。
【功能】燥湿运脾,理气和中。
【主治】中脘痞塞,不进饮食。
8.八味厚朴丸(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五)
【药物组成】厚朴(去粗皮,生姜汁炙令紫)60g,陈橘皮(汤浸,去白,焙)30g,诃黎勒(取肉,生用)30g,桂(去粗皮)30g,附子(炮裂,去皮、脐)30g,干姜(炮)30g,白茯苓(去黑皮)30g,甘草(炙)30g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30丸,空心、晚食前嚼破后用温酒或盐汤送服。
【功能】温中燥湿,行气健脾。
【主治】胸膈痞闷,不思饮食,腹中胀满。
9.人参散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)
【药物组成】人参225g,白术15g,赤茯苓15g,黄芪15g(锉),附子22.5g(炮裂,去皮、脐),木香15g,桔梗15g,大腹皮30g,甘草7.5g(炙微赤,锉),陈橘皮30g(汤浸,去白、瓤,焙),诃黎勒30g(煨,用皮)。
【制法】上为散。每次9g,用水300ml,煎至180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食前温服。
【功能】温胃散寒,补气健脾。
【主治】胸膈腹胁胀满。
10.上二黄丸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卷下)
【药物组成】黄芩60g,黄连(去须,酒浸)30g,升麻、柴胡各9g,甘草6g。
【制法】上为极细末,汤浸蒸饼为丸,如绿豆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50—70丸,白汤送服。
【主治】胃脘痞闷。
11.九味资生丸(《张氏医通》卷十六)
【药物组成】人参、白术各90g,茯苓45g,炙甘草15g,橘红、楂肉、真神曲各60g,川黄连、白豆蔻各10g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炼蜜捣丸,如弹子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1丸,食后细嚼,温开水送服;严寒时,用淡姜汤送服。
【功能】健脾开胃,消食和中。
【主治】脘腹胀闷,或恶心呕吐,或大便泄泻。
12.三香正气散(《杨氏家藏方》卷五)
【药物组成】木香、丁香各15g,香附子(炒去毛)60g,陈橘皮(去白)、益智仁、甘草(炒)、缩砂仁、厚朴(去粗皮,生姜汁制)各45g,乌药、干姜(炮)、丁香皮、蓬莪术(炮)各30g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每次9g,用水150ml,加生姜3片,大枣l枚,同煎至l00ml。
【用法】热服,不拘时候。
【功能】温中散寒,理气降逆。


【主治】胸膈痞塞,胁肋膨胀,时或刺痛,呕哕酸水。
13.大黄黄连泻心汤(《伤寒论》)
【药物组成】大黄12g,黄连6g。
【制法】以麻沸汤200ml渍之,须臾,绞去滓。
【用法】分二次温服。
【功能】泻热消痞。
【主治】心下痞塞。
14.开结枳实丸(《医学发明》卷八)
【药物组成】橘皮、白术、泽泻、茯苓、麦蘖面、炒神曲各30g,干生姜、青皮各15g,枳实(麸炒)45g,半夏(汤洗七次)30g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汤浸蒸饼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30~50丸,空腹时温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健脾消食,导饮行水。
【主治】心下痞闷。
【辩证加减】如有积块,加巴豆霜4.5g。
15.人参利膈丸(《顾松园医镜》卷九)
【药物组成】人参、白芍、大黄(九制)、枳壳、厚朴、槟榔各等分,沉香减半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水泛为丸。
【用法】每次3g,白汤送服,一日三次。
【功能】健脾理气,消滞通便。
【主治】痞满不利,大便燥结。
16.川椒丸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四十三)
【药物组成】川椒30g(去目及闭口者,微炒去汗),半夏30g(汤洗七遍去滑),附子30g(炮裂,去皮、脐)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10丸,以醋汤送服,不拘时候。
【功能】温中祛寒,和胃止痛。
【主治】胃中寒凝气满,引心背彻痛。
17.木香理中汤(《伤寒全生集》卷三)
【制法】陈皮、半夏、甘草、木香、白术、砂仁、枳实、青皮。
【制法】上加生姜4g,水煎,去滓。
【用法】温服。
【功能】行气消痞。
【主治】心下痞满。或痞满虽解,而胃脘胀痛者。
【辩证加减】气痞,大便秘实,加槟榔、大黄;有烦热,加姜炒黄连。
18.五味汤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十)
【药物组成】五味子(洗)4.5kg,良姜(炒)、陈皮(去白)、茴香(炒)各750g,甘草(炒)8.75kg,盐(炒)11kg。
【制法】上为末。
【用法】每次6g,食前用沸汤点服。
【功能】温中祛寒,理气止痛。
【主治】胸膈痞满,心腹刺痛,短气噎闷,不思饮食。
19.廿四味流气饮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三续添诸局经验秘方)
【药物组成】半夏(汤洗七次)60g,陈皮(去白)lkg,厚朴(姜制,炒)、青皮(去白)、甘草、香附(炒,去毛)、紫苏叶各500g,人参、赤茯苓、干木瓜、白术、白芷、麦门冬各120g,草果仁、肉桂(不见火)、蓬莪术(煨,切)、大腹皮、丁香皮、槟榔、木香(不见火)各180g,木通240g,沉香180g,枳壳(去瓤,麸炒)120g,大黄(面裹煨,去面,切)60g。
【制法】上为粗末。每次12g,以水200ml,人生姜3片,大枣2枚,煎至140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热服。伤寒头痛,人连根葱白9cm同煎,汗出即愈;自利,人粳米煎。均不拘时候服。
【功能】调气和血。
【主治】诸气痞滞不通,胸膈膨胀,口苦咽干,呕吐少食。
20.中和汤(《鸡峰普济方》卷二十)
【药物组成】白术120g,黄橘皮、厚朴、人参、茯苓、甘草各75g。
【药物组成】上为细末。每次6g,用水150ml,加生姜3片,煎至l00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空腹时温服。
【功能】养脾健胃,行气和中。
【主治】胁肋胀满,恶心呕逆,食欲不振。
21.化滞汤(《会约医镜》卷五)
【药物组成】陈皮(去白)3g,青皮1.8g,茯苓4.5g,厚朴3g,白芥子(炒,研)1.8g,大黄(煨)6g。
【制法】水煎。
【用法】温服。
【功能】行气化滞。
【主治】瘟疫下后,余邪作痞,胸腹饱胀。
22.分心气饮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三宝庆新增方)
【药物组成】木香(不见火)、桑白皮(炒)各15g,丁香皮30g,大腹子(炮)、桔梗(炒)、麦门冬(去心)、草果仁、大腹皮(炙)、厚朴(去粗皮,姜汁制)、白术、人参(锉)各15g,香附子(炒去毛)、紫苏(去梗)、陈皮(去白)、藿香各45g,甘草(炙)30g。
【制法】上?咀。每次6g,用水150ml,加生姜3片,大枣1个(掰破,去核),灯心10茎,煎至l00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温服。
【功能】疏肝解郁,行气调中。
【主治】心胸痞闷,胁肋虚胀,噎塞不通,噫气吞酸,呕哕恶心,口苦舌干。
23.四加减正气散(《温病条辨》卷二)
【药物组成】藿香梗9g,厚朴6g,茯苓9g,广皮4.5g,草果3g,楂肉(炒)15g,神曲6g。
【制法】用水lL,煮取400ml,滓再煮取200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分三次温服。
【功能】化湿和中,健脾消滞。
【主治】胸脘痞闷,舌苔白滑。
24.白术汤(《圣济总录》卷七十一)
【药物组成】白术、柴胡、生姜(去皮,薄切,焙干)、厚朴(涂生姜汁,炙香熟)、桂各90g,甘草(炙,锉)30g,槟榔(锉)10枚。 【制法】上为粗末。每次9g,用水150ml,煎至l00ml,去滓。 【用法】温服。微利为度。 【功能】健脾疏肝,行气消痞。 【主治】痞气,胁肋满闷。


25.匀气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三) 【药物组成】丁香、檀香、木香、白豆蔻仁各60g,藿香叶、甘草(炙)各240g,缩砂仁120g。 【制法】上为末。 【用法】每次3g,加盐末0.3g,用沸汤点服,不拘时候。 【功能】温脾暖胃,理气消滞。 【主治】胸膈虚痞,心腹胀痛,呕吐恶心。 
26.六一汤(《鸡峰普济方》卷二十五) 【药物组成】白术180g,甘草30g。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 【用法】每服6g,开水冲服。 【功能】健脾益气,燥湿和胃。 【主治】心腹痞闷。口苦无味,呕秽恶心,不思饮食。
27.正元丹(《鸡峰普济方》卷十四) 【药物组成】附子、干姜、良姜、乌头各120g,胡椒、荜澄茄、人参、红豆蔻、白术、桂各30g。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水煮面糊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 【用法】每次30丸,空腹时用米饮送下。 【功能】温胃散寒,健脾化湿。 【主治】心腹胀满,胁肋牵疼,吞酸气逆,呕吐清涎,肠鸣泄泻,手足厥冷。 
28.玉芝徐老丸(《宣明论方》卷四) 【药物组成】天南星、干姜各15g,黄柏45g,牵牛240g,半夏、白矾、大黄各30g,蛤糊60g。 【制法】上为末,滴水为丸,如小豆大。 【用法】每次10~20丸,一日三次,食后温水送下。大便结者,除肠垢积物,可渐加至30—50丸。 【功能】清热祛湿,化痰利膈,消滞通便,增进食欲,令人徐老。 【主治】胸胁痞闷,食欲不振。 【禁忌】孕妇及大便滑泄者忌服。
29.白术散(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六) 【药物组成】白术、诃黎勒(煨,去核)各22.5g,甘草(炙,锉)、丁香、厚朴(生姜汁炙)各7.5g,木香、桂、人参、槟榔(半生半熟,锉)各22.5g,陈橘皮(去白,麸炒)、草豆蔻(去皮)各30g。 【制法】上为散。 【用法】每次6g,生姜、木瓜煎汤调服。 【功能】温胃行气,消胀除满。 【主治】胃冷,气胀满闷。
30.白茯苓散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四) 【药物组成】白茯苓30g,人参30g,防风15g,桂心22.5g,远志15g,桔梗22.5g,枳壳22.5g(麸炒微黄),诃黎勒22.5g(煨,用皮),白术15g,半夏22.5g(汤洗七遍去滑,微炒),甘草7.5g(炙微赤,锉)。 【制法】上为粗散。每次9g,以水250ml,加生姜4g,大枣3个,煎至150ml,去滓。 【用法】温服,不拘时候。 【功能】温补心气,解郁化痰。 【主治】心膈胀满。
31.半夏泻心汤(《伤寒论》) 【药物组成】半夏9g(洗),黄芩、干姜、人参、甘草(炙)各6g,黄连3g,大枣4枚(掰)。 【制法】以水1L,煮取600ml,去滓,再煎取300ml。 【用法】每次温服200ml,一日三次。 【功能】和胃降逆,开结除痞。 【主治】心下痞满不痛,干呕或呕吐,肠鸣下利。
32.半夏汤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) 【药物组成】半夏9g,生姜、黄芩、茵陈、当归各3g,前胡、枳实、甘草、大戟各6g,茯苓、白术各9g。 【制法】上?咀。以水1L,煮取300ml。 【用法】分三次服。 【功能】清热利湿,理气健脾。 【主治】脘腹胀满。 
33.加味二陈汤(《医学正传》卷二引丹溪方) 【药物组成】橘红、茯苓各2.1g,半夏(汤泡洗)3g,甘草(炙)1g,川芎、苍术、白术各2.4g,山楂肉4.5g,砂仁1.5g,神曲(炒)2.1g,香附子3g,麦蘖面(炒)1.5g。 【制法】上除神曲、麦蘖面细研,炒,另包,余细切,作一服,加生姜3片,大枣l枚,用水300ml,煎至150ml,去滓,将神曲、麦蘖面调入。 【用法】温服。 【功能】化痰燥湿,行气消食。 【主治】脘腹痞满,泛恶欲呕。
34.加味二陈汤(《寿世保元》卷二) 【药物组成】陈皮6g,半夏(姜炒)6g,枳实(麸炒)3g,黄连(姜炒)1.8g,山楂(去子)6g,木香2.4g,青皮(去瓤)6g,白茯苓(去皮)9g,砂仁2.4g,甘草2.4g。 【制法】上锉。加生姜,水煎,去滓。 【用法】温服。 【功能】行气祛痰。 【主治】痞满,按之软而无块者。
35.加减思食丸(《御药院方》卷四) 【药物组成】神曲60g(炒黄),大麦芽60g(炒黄),乌梅120g,干木瓜15g,白茯苓、甘草(细锉,炒)各7.5g。.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樱桃大。 【用法】每次1丸,细嚼,白汤送服,不拘时候。如渴时噙化1丸。 【功能】健脾生津,和胃进食。 【主治】胸膈痞闷,腹胁时胀,连年累月。及反胃。


36.加减痞气丸(《东垣试效方》卷二) 【药物组成】黄芩(酒制)22.5g,黄连(酒制)22.5g,厚朴3g,半夏1.5g,益智22.5g,吴茱萸15g,红花4g,青皮15g,当归尾15g,茯苓15g,泽泻15g,炒神曲15g,莪术15g,昆布15g,橘皮(去白)15g,熟地黄15g,人参15g,附子15g,葛根15g,炙甘草15g,巴豆霜15g。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蒸饼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 【用法】初次2丸,一日加1丸,二日加2丸,渐加至大便溏,再从2丸加服,食前煎淡甘草汤送服。 【功能】健脾行气,化淤消积。 【主治】脾积痞气。
37.冲和资生丸(《活人方》卷二) 【药物组成】白术120g,茯神75g,枣仁75g,当归75g,莲肉75g,人参60g,黄芪45g,陈皮45g,砂仁45g,山楂肉45g,神曲45g,麦芽粉45g,白蔻仁30g,远志30g,益智仁30g,木香15g。 【制法】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 【用法】每次6~9g,早、晚空腹用米汤或参汤吞服。 【功能】补脾和胃,宁心安神。 【主治】痞满。 
38.异香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三吴直阁增诸家名方) 【药物组成】石莲肉(去皮)30g,蓬莪术(煨)、京三棱(炮)、益智仁(炮)、甘草各180g,青皮(去白)、陈皮(去皮)各150g,厚朴(姜汁炙)60g。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每次6g,用水150ml,生姜3片,大枣1个,盐1捻,煎取105ml。 【用法】通口服,不拘时候,盐汤点或盐酒调,皆可服。 【功能】消症散积,和胃进食。 【主治】腹胁膨胀,痞闷噎塞,喘满不快,饮食难化,噫气吞酸;一切气痞。
39.导气丸(《宣明论方》卷七) 【药物组成】姜黄120g,香附子120g,缩砂、甘草、广茂各60g,丁皮、甘松、木香、荆三棱各30g,白檀15g,藿香叶15g。 【制法】上为末,入绿豆粉60g,用汤浸蒸饼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 【用法】每次20~30丸,食后细嚼,白汤送服,一日3次。 【功能】宽膈进食。 【主治】心胸满闷,胁肋刺痛。
40.均气丸(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六) 【药物组成】牡丹皮、当归(切,焙)、木香、京三棱(炮,椎碎)各7.5g,半夏15g(别捣末,生姜自然汁和为饼,焙干,同杵),青橘皮(汤浸去白,焙)、枳实(去瓤,麸炒)各15g,槟榔(锉)30g。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 【用法】每次15丸,空心、食前用生姜盐汤送服。 【功能】行气和中,除满降逆。 【主治】心胸满闷,不能饮食。 
41.均气丸(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七) 【药物组成】木香、胡椒、干姜(炮)、乌头(炮裂,去皮、脐)、茴香子(炒)、荜澄茄、青橘皮(汤浸,去白,焙)、陈橘皮(汤浸,去白,焙)、蓬莪术(炮,锉)、肉桂各30g,牵牛250g(拣净,炒,捣罗取末120g,余者不用)。 【制法】上为末,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 【用法】每次15~20丸,炒生姜、盐汤送服,不拘时候。 【功能】温中散寒,行气消滞。 【主治】腹胁胀满,胸膈滞闷,呕吐酸水,不思饮食。 42.豆蔻丸(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二) 【药物组成】肉豆蔻仁、京三棱(炮)、蓬莪术(炮)、青橘皮(汤浸,去白,焙)、陈橘皮(汤浸,去白,焙)、肉桂各30g,槟榔(锉)、木香各15g,牵牛子(半生半熟,取末)60g。 【制法】上为末,以枣肉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 【用法】每次20丸,食后用生姜汤送服。 【功能】行气活血,散结除满。 【主治】五膈气痞闷,腹胁胀满。
43.克坚酒(《外科证治全书》卷四) 【药物组成】水红花3g(净末)。 【制法】上用火酒1kg浸之;或用水红花子熬膏。 【用法】时时饮酒;或每日取膏6g,酒化下。外用消痞膏贴之。 【功能】活血消痞。 【主治】脘有痞气,中脘肿块突起,状如覆盘,肌肉消瘦。
44.抑木和中汤(《医醇剩义》卷一) 【药物组成】蒺藜12g,郁金6g,青皮3g,广皮3g,茅术3g(炒),厚朴3g,当归6g,茯苓6g,白术3g,木香1.5g,砂仁3g,佛手1.5g,白檀香1.5g。 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 【用法】分二次温服。 【功能】疏肝健脾。 【主治】中脘不舒,饮食减少。
45.利膈丸(《医学发明》卷一) 【药物组成】木香21g,槟榔23g,厚朴(姜制)60g,人参、藿香叶、当归、炙甘草、枳实(麸炒)各30g,大黄(酒浸,焙)60g。 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清水为丸,或少用蒸饼亦可.如梧桐子大。 【用法】每次30—50丸,食后用温开水送服。 【功能】行气利漏,攻积通便。 【主治】胸膈痞满,大便秘结。


46.利膈化痰丸(《丹溪心法》卷二) 【药物组成】南星、蛤粉(研细)各30g,半夏、瓜蒌仁、贝母(去心)、香附各15g(童便浸)。 【制法】上为末,用猪牙皂角14挺敲碎,水500ml,煮杏仁(去皮、尖)30g,煮水将干,去皂角,擂杏仁如泥,人前药搜和,再入姜汁泡,蒸饼为丸,如绿豆大,青黛为衣。 【用法】每次50丸,姜酒送服。 
【功能】化痰利膈,行气行气解郁。
【主治】胸膈痞闷,痰壅气喘者。
47.谷神丸(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五)
【药物组成】小麦蘖(炒)、陈曲(炒)各45g,乌梅肉(炒)30g,生姜(切,焙)、陈橘皮(焙,去白)、枳实(去瓤,麸炒)各15g。
【制法】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30丸,食后用米饮送服。
【功能】温中健脾,行气化痰。
【主治】中脘痞闷,痰逆呕哕,水谷迟化。
48.沉香降气丸(《御药院方》卷三)
【药物组成】沉香45g,香附子15g,蓬莪术(炒,锉)、木香各60g,甘草(轻炒)21g,豆粉(轻炒)27g,姜黄(洗净,焙)25g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水浸蒸饼为丸,如樱桃大,以本末为衣。
【用法】每服2~5丸,细嚼,以生姜汤或温水送服,不拘时候。
【功能】和脾胃,进饮食,利胸膈。
【主治】胸膈痞闷,呕哕恶心,脐腹疼痛。
49.附子泻心汤(《伤寒论》)
【药物组成】大黄6g,黄连3g,黄芩3g,附子3g(炮,去皮,破,别煮取汁)。
【制法】上四味,切三味,以麻沸汤600ml渍之,须臾,绞去滓,纳附子汁。
【用法】分二次温服。
【功能】泻热消痞,扶阳固表。
【主治】心下痞闷。恶寒汗出。
50.枳木丸(《丹溪治法心要》卷四)
【药物组成】白术60g,枳实30g,半夏30g,神曲30g,麦芽30g,山楂30g,姜黄15g,陈皮15g,木香7.5g。
【制法】上为末,荷叶裹烧饭为丸。
【用法】每次9g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健脾消食,理气和胃。
【主治】心下痞满而不痛者。
51.枳壳汤(《苏沈良方》卷三)
【药物组成】桔梗、枳壳(炙)各30g。
【制法】上药锉片。用水1L,煎至500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分二次温服。
【功能】宣肺理气,利膈宽胸。
【主治】伤寒痞气,胸满欲死。
52.枳梗汤(《医学入门》卷四)
【药物组成】枳壳、桔梗、甘草各等分。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【用法】温服。
【功能】理气宽胸。
【主治】结胸痞气,烦闷欲死。
【辩证加减】表热或寒热往来,加柴胡、黄芩;内热,加黄连;痰喘,加瓜蒌仁;口燥,加天花粉,去半夏。
53.枳壳半夏汤(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四)
【药物组成】枳壳、半夏、黄芩、桔梗各60g,甘草15g。
【制法】上锉散。每次12g,加生姜3片,桑白皮10g,乌梅1个,水煎,去滓。
【用法】温服。
【功能】化痰清热,下气宽中。
【主治】痞满。
【辩证加减】未效,加葶苈子、马兜铃、防己、薄荷。
54.香附六一汤(《医方类聚》卷一○一引《澹寮方》)
【药物组成】香附子180g,甘草30g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【用法】每次适量,开水调服。
【功能】行气解郁。
【主治】胸痞烦满。
55.香砂宽中散(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)
【药物组成】制香附、广木香各15g,春砂仁、白蔻仁各9g,真川朴30g,炙黑甘草6g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【用法】每次9g,开水调服。
【功能】行气除满,宽中开胃。
【主治】痞满。
56.顺气消痞丸(《保命歌括》卷二十四)
【药物组成】木香15g,益智仁7.5g,厚朴(姜汁炒)7.5g,草豆蔻7.5g,陈皮、青皮、苍术(米泔浸)、茯苓、泽泻、干姜各21g,枳实(炒)30g,甘草、半夏各15g,人参、当归各9g,黄连15g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蒸饼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50丸,白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行气除满,健脾进食。
【主治】心下痞满,不思饮食。
57.退热清气汤(《医学人门》卷七)
【药物组成】柴胡、陈皮、茯苓各3g,半夏、枳壳各2.4g,香附2.1g,川芎1.5g,砂仁7粒,木香、甘草各1g。
【制法】加生姜,水煎,去滓。
【用法】温服。
【功能】理气退热。
【主治】气逆身热,中脘痞满。
58.桔梗丸(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)
【药物组成】桔梗(微炒)、半夏(汤泡七次)、枳实(去瓤,麸炒)各30g,陈皮60g(去白)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水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90丸,生姜汤送服。
【功能】化痰理气。
【主治】胸胁胀满,寒热呕哕,心下坚痞,短气烦闷,饮食不下。
59.柴胡汤(《圣济总录》卷三十九)
【药物组成】柴胡、厚朴(姜汁炙)、白茯苓各60g,陈橘皮(汤浸,去白,焙)、人参、诃黎勒(煨,去皮)、桔梗(炒)各45g,紫苏茎叶、甘草(炙)各37.5g。
【制法】上为粗末。每次15g,水220ml,加生姜6g(拍碎),煎至150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温服,一日二次。
【功能】疏肝健脾,行气和中。
【主治】胸满气逆,呕不下食。
60.桔梗汤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四)


【药物组成】桔梗(细锉;微炒)、半夏(汤洗七次,姜汁制)、陈皮各300g(去瓤),枳实(麸炒赤黄)150g。
【制法】上为粗末。每次6g,用水250ml,加生姜5片,同煎至200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温服,不拘时候。
【功能】除痰下气,消痞散满。
【主治】胸胁胀满,寒热呕哕,心下坚痞,短气烦闷。
61.柴梗汤(《医学入门》卷四)
【药物组成】小柴胡汤去人参、加枳壳、桔梗。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【用法】温服。
【功能】和解少阳,理气止痛。
【主治】胸胁痞满或痛。
62.消痞丸(《兰室秘藏》卷上)
【药物组成】干生姜、神曲(炒)、炙甘草各0.6g,猪苓7.5g,泽泻、厚朴、砂仁各9g,半夏(汤洗七次)、陈皮、人参各12g,枳实15g(炒),黄连(净,炒)、黄芩各18g,姜黄、白术各30g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汤浸蒸饼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50.100丸,空腹用白汤送服。
【功能】清热化湿,健脾消痞。
【主治】心下痞闷。
63.陷胸承气汤(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)
【药物组成】瓜娄仁18g(杵),小枳实4.5g,生川军6g,仙半夏9g,小川连2.5g,风化消4.5g。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【用法】温服。
【功能】化痰宽胸,泻火通便。
【主治】胸膈痞满而痛,甚则神昏谵语,腹满便闭。
64.宽膈丸(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八)
【药物组成】木香、京三棱(炮)、青皮各15g,半夏90g(汤洗七次),大腹子7.5g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姜汁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【功能】行气宽膈,化痰消痞。
【主治]胸膈结痞。
65.通膈丸(《御药院方》卷三)
【药物组成】槟榔90g,枳实120g(麸炒)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30~50丸,食后用生姜汤或温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下气通膈,消饮利水。
【主治】胸中气痞不通,水饮停滞。
66.理气汤(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卷三)
【药物组成】人参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、川芎、当归、白芍、枳实、枳壳、木香、乌药、香附、陈皮、砂仁、桔梗各适量。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【用法】温服。
【功能】温中健脾,化痰行气。
【主治】妊娠,胸部痞满而痛。
67.黄连消痞丸(《兰室秘藏》卷上)
【药物组成】泽泻、姜黄各3g,干生姜6g,炙甘草、茯苓、白术各9g,陈皮15g,猪苓15g,枳实21g(炒)、半夏27g,黄连30g,黄芩60g(炒)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汤浸蒸饼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50丸,空腹时用温汤送服。
【功能】消痞行滞,和中泄热。
【主治】心下痞满,壅滞不散,烦热。
68.黄芪补中汤(《医学发明》卷一)
【药物组成】黄芪3g,人参2.4g,炙甘草、白术、苍术、陈皮各1.5g,猪苓、茯苓各1g。
【制法】上?咀。用水300ml,煎至150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温服。
【功能】补气健脾,行气利湿。
【主治】心下痞闷,延久不愈。
69.散痞四物汤(《鲁府禁方》卷三)
【药物组成】当归(酒洗)2.5g,川芎1.5g,白芍(酒炒)3g,枳壳(去瓤,麸炒)、枳实(麸炒)、青皮(去瓤)、香附米(炒)、乌药、槟榔各2.1g,青木香1.5g,陈皮3g。
【制法】上锉。加生姜3片,水煎,去滓。
【用法】温服。
【功能】养血行气。
【主治】胸痞闷不舒。
70.紫沉通气汤(《御药院方》卷四)
【药物组成】紫苏叶、枳壳(麸炒)、陈皮(去白)、槟榔、赤茯苓、甘草(微炒)各30g,沉香、木香、麦门冬(去心)、五味子、桑白皮、黄芪、干生姜、薄荷叶、荆芥穗、枳实(麸炒)各15g。
【制法】上为粗末。每次15g,用水225ml,煎至180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空心温服。
【功能】理气行滞,宣肺通肠。
【主治】腹胁痞闷,大便难。
71.智意汤(《鸡峰普济方》卷十二)
【药物组成】肉豆蔻、白术、益智、半夏、附子、桂、干姜各30g,藿香、甘草、茴香、人参、木香、丁香、大麦芽、破故纸、当归、神曲各15g,青皮、陈皮、荜澄茄、细辛、良姜各15g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每次9g,用水150ml,加生姜3片,大枣1个(掰破),同煎至105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空心温服。
【功能】健脾和胃,行滞消食。
【主治】中满气痞,饮食无味,大便秘涩。
72.槟榔丸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四十二)
【药物组成】槟榔30g,川大黄30g(锉碎,微炒),枳壳30g(麸炒微黄),甜葶苈30g(隔纸炒令紫色),郁李仁30g(汤浸,去皮,微炒),木通30g(锉),杏仁30g(汤浸,去皮、尖、双仁,麸炒微黄)
【制法】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30g,用生姜汤送服,一日三四次。
【功能】降气宽胸,导滞通便。
【主治】胸中满闷,大便不利。
73.解郁和中汤(《万病回春》卷三)


【药物组成】赤茯苓、香附米(童便炒)、枳壳(麸炒)、栀子各3g,半夏、前胡各2.4g,神曲(炒)、厚朴(姜炒)、黄连(姜汁炒)、苏子(研碎)各2.1g,生甘草1.2g,陈皮(去白)3.6g,青皮(去瓤,醋炒)1.5g。
【制法】加生姜5片,水煎,去滓。
【用法】热服。
【主治】胸隔痞满内热,夜不安卧,卧则愈闷。
74.橘皮枳术丸(《内外伤辨》卷下)
【药物组成】橘皮、枳实(麸炒,去瓤)各30g,白术60g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荷叶烧饭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50g,食远用熟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健脾和胃,理气宽中。
【主治】心下痞闷。
75.集香丸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三吴直阁增诸家名方)
【药物组成】白豆蔻仁、缩砂仁、木香(不见火)、姜黄各120g,丁香(不见火)180g,香附子(炒去毛)144g,麝香(研)25g,甘草500g(纳60g入药,420g捣汁煎膏)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入麝香拌匀,用甘草膏搜和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l~2丸,细嚼咽津,不拘时候。
【功能】宽中顺气,健脾和胃。
【主治】胸膈闷痛,胁肋胀满,嗳气吞酸,恶心呕吐,不思饮食。
76.赚气散(《博济方》卷二)
【药物组成】荆三棱150g,白术90g,蓬莪术150g(煨熟,杵末),枳壳(去白,麸炒)30g,木香15g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每次6g,加生姜3片,用水150ml,煎至90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温服。如和脾胃,即更入枣同煎;若解伤寒,并二三服,汗出立愈。
【功能】理气调中,健脾和胃。
【主治】心胸痞闷,腹胁虚胀。
77.增损流气饮(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三)
【药物组成】半夏、赤茯苓、陈皮各3g,炙甘草1.5g,苏叶、香附、槟榔(大便溏者去之)、木香、大腹皮、枳壳、桔梗各2.1g,人参4.5g,肉桂、厚朴(姜制)各2.4g,生姜7片,红枣2枚(劈)。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【用法】热服。
【功能】行气解郁,健脾利湿。
【主治】胸膈痞满。
78.橘皮枳壳汤(《御药院方》卷三)
【药物组成】枳壳(麸炒,去瓤)、半夏各60g,陈皮90g,人参30g。
【制法】上锉。每次30g,用水300ml,加生姜10片,煎至240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稍温服。
【功能】益气行滞,宽中消痞。
【主治】胸膈气痞,短气噎闷。
79.藿香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四)
【药物组成】厚朴(姜汁炙)、炙甘草、姜半夏、藿香叶各30g,陈皮15g。
【制法】上为粗散。每次6g,用水150ml,加生姜3片,大枣l枚,同煎至105ml,去滓。
【用法】热服,一日二三次,不拘时候。
【功能】温脾胃,化痰饮,消宿冷,止呕吐。
【主治】胸膈痞满,腹胁胀痛,短气噎闷,咳呕痰水,噫醋咯酸,哕逆恶心。
80.麝香宽中丸(《杨氏家藏方》卷五)
【药物组成】沉香12g(细锉),香附子(去毛,炒)60g,缩砂仁45g,甘松(洗去土)60g,姜黄60g,木香15g,陈橘皮(去白)60g,甘草30g(炙),白檀香30g(锉细令取末),麝香6g(别研)。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次入麝香研匀,熬甘草膏子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【用法】每次3~5丸,嚼细,沸汤送服,不拘时候。
【功能】理气止痛,调胃止呕。
【主治】中脘不舒,胸膈痞闷,呕逆恶心,腹胁刺痛,不思饮食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30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